/ 新闻中心 / 医院新闻/ / 党建工作 / 精神文明
我的答案——援藏有感
发布时间:2025-01-09 14:09:13

202456日,是我接到日喀则援藏的日子,这一天,我应该会记很久很久。

那天我上大夜,像往常一样,踏着朝阳准备回家,虽身疲惫,但出发在即,行李打包迫在眉睫,转念就去超市买了大号行李箱。

说起来,眼科援藏,我是我们科室第二人,2022年,李明师弟曾打过头阵,当过先锋,知我出行,叮嘱很多。

当天晚上,女儿和儿子用最美的图画画在我的行李箱上,虽略显稚嫩,但在为人父母的心中无疑是最好的祝福和礼物。

带着大家沉甸甸的祝福,2024510日,我跨越山河成功落地,到达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中心医院,开始为期一年的眼科援藏工作。

预料之中的高原反应来势汹汹,从前习以为常的氧气成为了身体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时间的神奇之处在于,不仅是治愈一切的良药,还是习惯的见证者,慢慢的,我适应了在缺氧状态的下的生活。

这里的民风淳朴,医院上下对我们都很支持,也很关心……这些都让我踏踏实实的安心在这工作,生活。

记得刚刚上岗,有一个来自马来西亚外国友人来藏旅行,眼睛不舒服到眼科就诊。经过检查,我发现他患有“虹膜炎”,但是我发现医院有几种药物没有,于是用他的手机帮他搜索药品,让他自行购买。当天我们互加联系方式,方便给他讲授该如何用药。期间,我一直关注他的病情,直到有一天他高兴的跟我分享,他的眼病已经好了。

他问我来自哪里,我自豪的告诉他,我来自中国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眼科。

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自进藏以来的日子,映入我脑海的是一对反义词——“快”和“慢”。一边是慢慢的呼吸,慢慢的走;一边是忙碌而有序的开展各项工作。

古有云“授人以金不如授人以器;授人以器不如授人以技”。援藏是有时限的,但是知识和技术没有。

在这里,我想倾我所有,尽我所能。

一方面,通过临床带教,对科室医师面临的疑难复杂病例给予详细答疑解惑,拓展眼科常规用药,帮扶科室可持续发展。

另一方面,协助引进相关检查设备,提高眼科检查质量。

除此之外,我跟随援藏团队积极“走出去”——走进基层为居民义诊,通过健康宣教提高爱眼护眼意识。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第五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医疗保障团队的一员,我们同心协力顺利完成任务。

今年是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展以来的第30周年,何其有幸,我成为这个爱心队伍里面的一员。

在不同岗位上的援藏人之间,有着共同的“援藏三问”:进藏为什么?在藏干什么?离藏留什么?援藏经历已过半,我有了自己的答案:进藏不仅要带来技术,更要把党的援藏精神带过来,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;在藏要牢记使命,不负嘱托,让更多当地患者得到治疗;离藏要留下技术和经验,让先进的医疗技术扎根西藏,造福西藏。